本篇文章及影片由2022年研教組暑期實習生許沛玲協助剪輯、撰稿。
台灣有五種原生龜鱉目 動物,除了中華鱉外,其他四種淡水龜分別是在金門擁有穩定族群的金龜、身體扁平的柴棺龜、花紋特殊又鮮豔的斑龜,以及我們這回要介紹的主角-食蛇龜。
食蛇龜是台灣唯一陸棲性的淡水龜,一般生活在全台中低海拔山區、林相較完整的森林及附近的環境。中國華南、日本也都有分布,但全球數量稀少,目前已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台灣也將其列為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食蛇龜本身最大的危害就是人類的獵捕,是台灣被盜獵最嚴重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被捕獵後常被作為中藥材使用,抑或是被當作寵物圈養。在受到驚嚇或遇危險時,食蛇龜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是台灣唯一一種閉殼龜,故又稱 「黃緣閉殼龜」。
至於食蛇龜到底是不是因為牠們會吃蛇而得名呢?其實此名早在日據時期便已出現,與當時的台語發音相關聯,但因為沒有合適的文字可利用,就造成一般人對其食性產生了誤解;另一說法是因為食蛇龜可閉合的腹甲曾經有過夾住蛇的文獻資料,才被人誤以為會捕捉蛇類;再者因牠們很愛吃蚯蚓,有時也讓其看起來像在吃小型蛇類。
食蛇龜食性屬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蕈類、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或大型動物的死屍為食,並未發現有主動捕食蛇類的情形。而園區內一週則會餵食牠們三次,以蔬菜、水果為主食,偶爾會再輔以大麥蟲、蟋蟀及牛肉,增加其攝食豐富化與營養值。
至於對龜兒們照顧上的每日例行,以及獸醫師對其的身體檢測,就請大家一邊觀賞這些稀有貴客影片的同時,一邊聽取我們的介紹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