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無線電發報器裝設及野放追蹤

文:孫敬閔 圖:林靜芬

97年9月21日收容中心收到霧台鄉愛鄉協會轉送過來的一隻穿山甲,隨即進行檢查照料,由於這隻穿山甲被發現時,左後腳被繩套陷阱套住,因此有明顯的腫脹淤青,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明顯外傷,體重為2.8公斤。為避免牠過於緊迫而產生拒食的情況,照養人員利用戶外的籠舍進行圈養。

經過一個多月的照養之後,穿山甲的傷勢已完全康復,進食方面也相當適應人工餌料,體重也增加到3.5公斤了;經過各方面的評估之後,決定將其野放,野放地點仍選擇在霧台鄉山區,由當地愛鄉協會管轄巡守區域,希望穿山甲野放之後能避免再次誤入陷阱。

收容中心主任裴家騏教授並於這次的野放計畫中,特別增設無線電追蹤計畫,以期能在野放後持續了解穿山甲的活動模式及適應情況,這也是國內極少數的穿山甲野放追蹤計畫,因此工作人員都極為謹慎及興奮。

(圖一)穿山甲無線電發報器裝設必須使用麻醉氣體進行麻醉,否則穿山甲身體捲曲將使裝設過程無法進行。

穿山甲無線電發報器的裝設方式與一般哺乳類動物有極大的不同,因為穿山甲的體型為流線型,發報器項圈無法套固於頸部,因此將其只能固定於尾巴附近的鱗片上。

(圖二)利用鑽子進行鑽洞後,將螺絲由鱗片內側穿出,準備鎖上發報器,由於穿山甲的鱗片會自行更替生長,因此螺絲並不會永久留在穿山甲身上。
(圖三)發報器裝設完成,連接處鎖上一片軟橡膠,在穿山甲活動時,可以順應其前進或後退而前後翻折,減少穿山甲活動時的不適感及避免發報器短期內脫落的可能性。

無線電發報器裝設完成後,經過兩天的測試,確定不會脫落後,準備在97年10月24日進行野放,當天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也紀錄了這次的野放活動,預定於11月中左右播出。

(圖四)野放當天早上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穿山甲前天於籠舍內無預警的挖掘了一個大洞穴,因此工作人員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將牠帶出來。
(圖五)野放地點,霧台鄉佳暮村。

這次的野放計畫也受到屏東縣政府的重視,並且有許多單位參與配合,包括霧台鄉愛鄉協會、及長期參與社區營造的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助理教授,屏東縣長曹啟鴻亦於當日參與野放活動,希望這次的多方機構合作模式,藉由政府、在地居民及學術單位,樹立在地生態保育的典範,並進一步增加當地發展生態旅遊的議題與條件。

(圖六、圖七)左圖曹縣長、魯凱族耆老及工作人員於野放前的合照,右圖為野放點。
(圖八)處於緊張狀態的穿山甲蜷曲著身體,等待週遭騷動的平息。

雖然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然而穿山甲的野放時段,通常選定於白天,主要考量在於讓穿山甲經歷野放長途運輸後,能在野放後先找到適當的地點休息,靜待夜晚來臨,得到充分的休息後外出覓食及找尋更好的棲地環境。

(圖九、圖十)適應環境後的穿山甲,展開野放後的環境探索,最後躲藏在一處洞穴中。

無線電追蹤器的原理,是利用接收器接收在不同方向下的頻率強度,判斷動物的所在方位,訊號最強的方向即是動物所在的方位,藉此就可以得知動物的活動範圍以及活動時間,動物身上的發報器電池可以撐上一年以上,發報器並非永久動物固定在動物身上,根據不同零件材質,通常在配戴後幾個月至幾年會自然風化脫落。

(圖十一)工作人員對耆老示範無線電追蹤接收器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