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的猴群移位前後之比較

「環境豐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一詞儼然已成為近年來,全球各動物園及水族館對其圈養動物福利支持的宣言。而推動一個物種的環境豐富計畫則更涉及了行為學、生態學、生理學、心理學,甚至是環境及機械工程的基礎學理。為了營造一個能激發圈養動物正常身、心及行為上皆能正常發展的一個圈養環境,經營者勢必要對個案的生態背景、個體圈養歷史、疾病資料及其現存環境的諸多限制加以分析及檢討。除此之外,管理人員的「敏銳度」與「想像力」,才是這些與他們朝夕相伴動物行為豐富化的最佳資源。

也就是說我們在作圈養下的環境佈置之前,通常要去瞭解本身照顧的動物的習性,才能對症下藥,作出對動物最適合的環境。但有時對於圈養的群體動物,比如說獼猴需要注意到的是全體,尤其是群體裡弱勢的個體。在我們中心內裡有三個區域-L3、觀察區一、觀察區二的猴群胖瘦比率差異最大,但牠們的猴群數量比起其他區域來講並沒有比較多。也試著增加三區的食物量,但觀察結果,那些弱勢的個體依然瘦弱,而肥胖的個體外觀看來更加肥胖,所以並非食物不足所致。

區域H5H6-3H6-2H6-3H3L3觀察區一觀察區二
數量4321313141263225

後來因為L3的籠舍過於老舊需要重新佈置,所以將L3的猴群移到舊鳥舍B4(圖一,二)暫放,過了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弱勢個體的毛色跟體型有所改善,但餵於的食物量比原籠舍還要少(原本一餐餵12公斤,但因為地上殘留食物太多,減少變成11公斤)。

排除食物不足,所以從籠舍的設施來看,L3、觀察區一、二跟其他區的地上建築物差異並不太,但地上植物的高度跟荗密度比其他區高。所以推測,應該是因為本組是進入籠舍餵食,為避免餵食不均,皆撒散於地面或平台上。但因為上述三區的地表遮蔽植物密度高,所以讓弱勢的個體因為看不到食物或不易找尋食物又怕被其他個體追打,所以更不敢下來找食物,而平台又常被強勢個體占住,所以吃的食物量不足又緊迫過大,所以一直都很瘦弱。

所以有時我們常在講在佈置一個籠舍時對獼猴來說,遮蔽性愈高,愈能減少猴群的攻擊行為,但從L3來看,管理員的餵食方式及如何作適當的遮蔽效果,才是重點,比如說多點餵食平台,分散猴群的注意力,還有地表種植比較矮的草,而非喬木,或者保持植物的高度,減少弱勢個體不易找到食物的缺點。

舊鳥舍B4(圖一)
舊鳥舍B4(圖二)